專欄醫藥

《我不是藥神》被忽略的隱喻——疫苗、糧食與網約車

劉遠舉:糧食、抗癌藥、疫苗、網約車,比不上星辰大海,卻是普通人生活的全部。取捨之間,折射的是國與民的基本關係。

《我不是藥神》上映之後,輿論普遍叫好,但也有觀點認爲,《藥神》的情節,簡單的把矛頭與情緒指向了國外藥商,指向了「西方專利」、指向了藥商、甚至醫療界,而忽略了新藥研發投入巨大,在專利保護之下才能收回成本。沒有專利制度,就沒有新藥,更多的人得不到救治。

這個批評當然是有道理的。不過這部影片並沒有這麼簡單。

電影的作用往往在於情感的喚起,這是第一步,接下來就是輿論接棒,深度討論。從這個意義上看,輿論是電影藝術的最後一環。

您已閱讀6%(207字),剩餘94%(342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遠觀近思

劉遠舉,重慶人,先學理工科再學經濟學,從事過諮詢行業,現爲自由撰稿人。關注時政、財經、科技,旨在探尋現象背後的事實與公正。文風理性、客觀,且用人性的溫度替換虛僞的中立。微網誌ID@劉遠舉。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