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EMBA

除了人脈,EMBA項目還能帶來什麼?

有中國參與的跨國合辦EMBA項目近年表現出色。與復旦合作EMBA項目的華盛頓大學奧林商學院副院長孟潤認爲,爲了社交而讀EMBA無可厚非,重要的是坦誠表達需求。而除了人脈,最關鍵的提升是自信。

2017年英國《金融時報》EMBA項目排行榜中,復旦大學-華盛頓大學EMBA項目排名第7,畢業生薪酬水準位列全球第3。此外,有中國院校參與的EMBA項目包攬了前十名中的半數席位。跨國合辦EMBA項目,尤其是中國參與的項目的領跑,是這一源起西方的課程近年的新特色。

華盛頓大學奧林商學院副院長孟潤(Patrick Moreton)認爲,跨國合作模式表現出色在意料之中。復旦與奧林合作EMBA項目全英文授課,由美方教授擔任主講教授(instructor),同時復旦大學教授作爲聯合授課教授(co-teacher)共同參與講解中國實踐和案例。從學生的角度,協作課程帶來多樣性,更好地與當地市場連接。而從學校的角度,跨國項目本身可視作合資企業,因此參與項目的每一員,實際都參與了一場國際商業合作的實踐。

不少人對EMBA的固有印象是社交場,孟潤也承認EMBA的意義在於學生坦誠地表達需求,與項目進行最佳匹配,因此如果就是爲了社交而來也無可厚非,項目會因材施教幫助學生找到最有效果的社交方式。不過他又說,不同機構的EMBA項目千差萬別,單純爲社交而來的人,不一定適合所有的學校 。

您已閱讀15%(484字),剩餘85%(277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