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

日美貿易摩擦經驗說明了什麼?

津上俊哉:實現趕超歐美后的日本,不再製定整體國家目標;中國有實施振興產業政策的自由,但沒有要求世界不改變貿易體制的權利。

最近因爲中美貿易摩擦在升級的緣故,有不少中國朋友請我講一講過去日美貿易摩擦的經驗。我是這樣回答的,「1980年代的日本工業很強。鋼鐵、家電、汽車、半導體……一個一個地直逼歐美的同行。當時的通產省貿易行政的最大的工作就是斟酌和照顧對歐美各國的出口,即實施出口的自主管制(Voluntary Export Restraint)。」

當時的日本通產省(日本經濟產業省前身)以推進「產業政策」著稱(編者注:作者1980年進入日本通產省,工作多年),尤其是振興特定的產業(目標產業政策,targeting policy)很有名,汽車和半導體被認爲是其產物。然而到了1990年代,日本不再繼續實施目標產業振興政策,也沒有發生過很大的貿易摩擦。

原因首先是因爲日本在泡沫經濟破滅後,進入「失去的十年」,國力逐漸地下降,但是更大理由在於,日本在1980年代追趕上了歐美髮達國家。

您已閱讀17%(379字),剩餘83%(188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