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大學

大學要跟上新工業革命的步伐

王元豐:大學不僅沒有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起到引領、支撐和服務的作用,甚至都有些跟不上新工業革命的步伐了。

大學是人才培養的園地,是科學和技術研究的重要機構,對經濟和社會發展起著重要作用。正是基於大學的使命,一些頂級的大學都爲自己制定特別的校訓,如「服務國家、服務世界」,中國的一些大學提出:「引領行業和社會發展」、「投身國民經濟主戰場」等口號。

但是,近幾年,隨著新科技革命的風氣雲湧,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的興起和發展,大學不但沒有在這些對人類社會的生產和生活的深刻變革中,起到「引領」、「支撐」和很好「服務」的作用,甚至都有些跟不上新工業革命的步伐了。

這樣的判斷可能讓大學覺得很沒面子,但這應該是客觀現實。先來看下科學研究。應該說,在基礎研究的領域的科學問題,大學是研究的主力軍。但是,在技術研究方面的作用不斷弱化。現在,有多少項對社會有重要影響的技術成果是大學研究出來的?有多少大學的研究成果,轉化成推動社會的力量了呢?看看過去十年或者二十年對世界有重要影響的創新成果,來自大學的很少。而當前,世界上那些對社會有重要影響的成果,比如人工智慧的AlphaGo、無人駕駛汽車、航空航天的「獵鷹重型」運載火箭,幾乎都不是出自大學。而在中國,被稱爲「新四大發明」的高鐵、支付寶、共享單車和網購,還有中國人離不開的WeChat,同樣不是大學作爲主力研發的。另外,對於德國「工業4.0」、「中國製造2025」等有深遠影響的國家戰略和計劃,大學沒有在其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其理念更不是大學提出的。在這些計劃的實施過程中,大學不但沒有能夠參與行業「經濟建設的主戰場」,很多大學對這些行業的新技術還都不太瞭解。而且,由於未來技術的發展越來越依賴平臺、數據,大學與企業的技術差距會越來越大。

您已閱讀29%(679字),剩餘71%(166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