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智慧城市

建造可以「自愈」的城市

麥道尼克:我的研究目標是創造足夠複雜的材料和工程系統,使它們能夠感知損壞,並進行自我修復。

我們生活在一個物質世界。正是這種製造能力滿足了我們衣食住行和城市建設的需求。但是,人類歷史有如此大一部分的時間忙於發明和製造新事物,以至於我們現在擁有的東西太多了。它們充斥著我們的家、辦公場所和醫院。照顧好它們的任務已經變得有點繁重。

我們的座駕變得更可靠、更經濟、更舒適了,但也更復雜了,以至於得用專門的診斷設備才能維修它們。同樣,當手機發生故障時,多數人無法自行修理。就連製造商也寧願更換設備,而不是修理。基礎設施仍然會得到修理,但這類工程項目同樣越來越困難和昂貴。

答案是什麼呢?我們是否應該設法阻止物質世界日益複雜化?很多人提倡這麼做,但我不是其中之一。我的研究目標是反其道而行之:幫助創造足夠複雜的材料和工程系統,使它們能夠感知損壞,然後有能力自我修復。例如,有沒有可能讓一座城市自動修復路面的坑窪,而不是任其變成安全隱患、而且修理成本驚人?這類自愈技術的主要驅動力是經濟與環境,它們有望帶來更像森林的城市,具備自我維持的生態系統。

您已閱讀13%(419字),剩餘87%(282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