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經濟同步復甦會繼續提速並帶動中國出口繼續向好的樂觀預期下,去年底市場普遍預計今年中國經濟下行風險可控,因此政府可以承受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繼續適度放緩,而央行有更多的政策空間維持中性貨幣政策立場來繼續去槓桿、降債務。
但近期國內外經濟數據密集發佈,綜合來看全球經濟成長的動能似乎沒有預期中的那麼樂觀。國內4月份經濟數據顯示經濟成長雖然依舊平穩,但動能減弱的勢頭並沒有改變。工業生產超預期反彈很大程度上是受季節性因素的影響,固定資產投資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都有明顯放緩,特別是年初以來支撐固定資產投資的房地產投資增速開始放緩,令我們對未來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並不是特別樂觀。
海外除了包括印度、俄羅斯、南非等新興市場國家成長普遍放緩之外,發達經濟體前景也略顯暗淡:美國1季度GDP環比著年率從去年4季度的2.9%跌至2.3%,4月份的ISM製造業PMI指數連續第二個月下滑。去年被看好的歐洲經濟也重現頹勢,1季度歐元區經濟增速0.4%,也不及去年4季度的0.7%;前4個月歐元區製造業PMI連續下滑,從去年底高點的60.6大幅降至56.2。而歐元區經濟成長的火車頭德國最新公佈的1季度GDP增速0.3%,僅爲去年4季度0.6%的一半,而且是2016年3季度以來的最低水準。從全球範圍內來看,除了經濟成長動能減弱,全球市場特別是新興國家金融市場的波動率明顯上升。在標杆性的美元指數和10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分別突破90和3%之後,新興市場在匯率和資產價格層面的壓力明顯上升。先前香港金管局數次入市干預港元匯率,而近期阿根廷比索大幅貶值,央行被迫把基準利率提升至40%以上,並且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尋求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