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終身學習的背景下,一直有人詢問中學生的職業發展與不同國家的政策之間可能存在的關係。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的職業發展項目分析顯示,丹麥的職業發展活動參與度較高,「……而香港、上海和比利時的參與度都很低,而且參與的種類也少」。值得注意的是,來自香港、上海和澳門的15歲年齡組的學生的潛在職業發展能力相對較低。在參加實習和「影子實習」(job-shadowing)、參加招聘會、與校內或外部職業顧問交談、通過問卷瞭解自己的興趣和能力、上網搜尋職業或培訓項目資訊、參觀一家教育機構等活動方面,丹麥和芬蘭等發達國家學生的參與比例高於香港學生。就搜尋工作機會和培訓計劃資訊、準備求職面試等職業相關能力而言,香港學生所展示的技能也弱於丹麥和芬蘭的學生。
在此背景下,筆者希望探討學校的課程改革與支持結構,以及中國內地和香港的中學生在生涯技能規劃方面面臨的挑戰。本文爲下篇,以兩所中學爲例著重探討香港。上篇:《中國內地高中生職業生涯技能規劃面臨的挑戰及應對》。
C學校是香港新界一所沒有宗教背景的中學,這所學校有20多年的歷史。該校的排名較高,所錄取學生的學術能力相對較強。在2013/2014學年,該校約50%的畢業生進入本地大學學習,但也有約15%進入全日制專上教育/職業培訓學校學習,約10%復讀高中三年級(12年級)。此外,約5%到境外(包括中國內地)留學,只有0.03%的學生找了全職工作;其餘的學生從事其他活動。該校向所有初二(8年級)和初三(9年級)學生提供「成長營」和「把握未來——職業規劃活動」訓練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