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

非關5G:中興事件與中國企業文化

劉裘蒂:中興與美國政府的「過節」不能以「政治迫害」視之。它暴露了中企的短板:缺乏法治精神和內部監管機制。

美國商務部在4月16日宣佈對中興通訊的全面封殺禁令,規定直到2025年3月13日止,美國公司不準向中興銷售零組件、商品、軟體和技術。一些國內的評論者很快地把這個制裁歸因於美國企圖藉此扼制「2025中國製造」計劃,從國產晶片不足以彌補中興需求的「斷片」,到中國自主的高科技基礎研究的投資短缺,到美國對於中國科技競賽的打壓,各方的聲討似乎煽動了全民對於中國企業和技術過度仰賴外力的焦慮。

其實從2012年中興開始受到美國監管部門的調查,到2016正式起訴,到2017年的認罪和解,這個過程顯示了最新禁令的時效性,並非針對中國的2025 願景里程碑。

「七年之禁」原來出現在2017年3月7日中興與美國政府簽訂的認罪和解協議中的條款,原本有三年緩刑期。如果當時立即生效,禁令有效期便會到2024年。現在由於美國商務部指稱中興違反協議條款而被啟用。

您已閱讀5%(368字),剩餘95%(744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