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大視野
後卡斯楚時代的古巴何去何從?

勞爾•卡斯楚卸任古巴國務委員會主席,意味著古巴進入後卡斯楚時代。經濟正處於困境中的古巴會不會出現好的變化?

作爲一次固定套路的宣傳活動,定格古巴最偉大的獨立戰爭英雄何塞•馬蒂(José Martí)生前最後一刻的銅像的揭幕活動算得上失敗。但作爲卡斯楚兄弟60年統治最後一幕中一個憂傷的場景,今年1月哈瓦那古巴革命博物館(Museum of the Revolution)門外的這次官方活動有著深刻的意義。

古巴把這座銅像視爲國家要務。這座重達17噸的銅像複製品經過4年的精心規劃,動用了250萬美元的美國私人捐款,才得以從紐約運達古巴。原作已在紐約中央公園屹立逾60年。古巴主席勞爾•卡斯楚(Raúl Castro) 2015年訪問聯合國時,甚至特地爲紐約提供的幫助親自感謝了紐約市長比爾•德布拉西奧(Bill de Blasio)。

對於古巴而言,這座銅像標誌着醞釀中的和解和變革的希望。在項目啓動之初,到訪的名人應接不暇,從教皇(the Pope)到滾石樂隊(Rolling Stones)、卡爾•拉格費爾德(Karl Lagerfeld)以及時任美國總統的巴拉克•歐巴馬(Barack Obama)。斐代爾•卡斯楚(Fidel Castro)的大兒子「小卡斯楚」(Fidelito)甚至跟到訪的帕麗斯•希爾頓(Paris Hilton)同框自拍。大量湧入哈瓦那尋找機遇的外國投資者讓空氣中愈發瀰漫着樂觀的情緒。

您已閱讀12%(556字),剩餘88%(408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