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

不應輕言「逆全球化」

劉波:不應把區域性現象等同於整體,把前進中的倒退等同於全球化的絕對倒退,人類需要的只是一種更好的全球化。

自2016年英國退歐公投、唐納•川普當選美國總統以來,「逆全球化」的說法就頻繁見諸中國報端,或者出現在研討會的發言中。進入今年3月,川普先是宣佈對美國進口的鋼鐵產品和鋁產品徵收關稅,接著又高調宣佈將對600億美元的中國出口美國產品開徵25%關稅。隨著中美「貿易戰」風雨欲來,「逆全球化」甚至中美「新冷戰」的說法可能又將流行起來。

追溯詞源,全球化(Globalization)最初是一個商界術語,被用於形容跨國公司的全球性佈局。1990年代「冷戰」結束、蘇聯-東歐社會主義體系瓦解後,全球貿易、投資與人口的跨國界流動呈現出空前規模,故這一「術語」又被用於形容這一全球政治經濟現狀與趨勢。全球化當然不能說就是歷史的必然趨勢,比如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全球化也因兩次世界大戰、「經濟大蕭條」等原因逆轉過,所以探討「逆全球化」、「去全球化」(de-globaliization)、「全球化倒退」等並非不可以,但應當客觀考察現實謹慎做結論,若把區域性現象等同於整體,把前進中的倒退等同於絕對倒退,則未免失之毫釐、謬以千里。

最常見的被用於支持「逆全球化」說法的例證是英國退歐與川普當選,然而,這兩件事的性質與嚴重程度截然不同,造成的影響也有著量級上的巨大區別。英國退歐雖然的確暴露了英國社會內部隱藏的反歐盟暗流,以及歐盟自身機制的一些尚待彌補之處,但不應忘記的是,歐盟代表著全球化的「高階」層面,已突破主權國家的架構走向跨國的深度融合,與主權國家之間仍然以貿易與投資自由化爲主要表現的「普通」全球化不可同日而語。同時,英國的經濟體量也絕不足以對全球經濟造成極其重大的衝擊。譬如一個跑在最前面的運動員暫時停頓或者退步,不代表整個隊列的逆轉一樣,以英國退歐爲依據,貿然宣稱「逆全球化」正在發生,恐怕並不符合嚴謹的邏輯。

您已閱讀30%(752字),剩餘70%(177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