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名詞經歷公共傳播之後,往往會被遺忘原本的樣子。「人口紅利」就是其一。2017年出生人口和出生率雙降的數據發佈後引起的議論中,許多觀點都表達了對「人口紅利」消失的擔憂,不少文章甚至誇張地描繪了灰暗的未來,WeChat羣和朋友圈瀰漫着或真或假的悲觀乃至恐慌的情緒。在解釋過去三十多年中國經濟高速成長時,「人口紅利」自然是繞不過去的重要原因,但「人口紅利」的消失並不是洪水猛獸,因爲「人口紅利」既非經濟成長的充分條件也非必要條件。
根據聯合國人口基金的定義,「人口紅利」是指「人口年齡結構變化帶來的經濟成長潛力,尤其當15-64歲勞動年齡人口比重大於非勞動年齡人口時」。既然是「潛力」,自然不是一定可以兌現。其實從改革開放的歷史就能看的很清楚,改革開放前兩年和後兩年,人口年齡結構基本沒有變化,但是經濟成長速度不可同日而語,這充分說明有了「人口紅利」並不一定就有經濟成長。非洲一些欠發達國家也是擁有「人口紅利」而無法兌現的例子。
那麼「人口紅利」是支撐經濟成長的必要條件嗎?這需要從「人口紅利」促進經濟成長的內在邏輯來分析,爲什麼勞動年齡人口比重高會給經濟成長提供有利條件。常見的解釋大概是說,此時勞動力供給充足,有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比較優勢,同時低撫養比往往伴隨著儲蓄率的提高。如果將其置入新古典經濟學的框架內,資本投入的持續增加會導致邊際報酬遞減,從而經濟成長無法持續。而如果此時勞動力供給充足乃至於無限,則可以抑制資本邊際報酬遞減,使得經濟成長持續。
您已閱讀27%(622字),剩餘73%(166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