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色寨是《芳華》的取景地。但是碧色寨遠比《芳華》有內涵。我登上碧色寨的山坡,眼前一片廣袤的農田和湖泊,果然碧水藍天,景色怡人。原來這裏一開始並不叫碧色寨,按著中國土著的習慣,叫「坡心」。後來一個法國人到這裏,看到依山傍海的景色,才取名字叫了「碧色寨」。所以碧色寨裏沉澱的法國元素,遠遠多於中國元素。
清朝末年,中國的大門已經被列強撬開。洋人不遠萬里,來到中國,修築鐵路,開發資源。雲南本來是偏居一隅的小角落,在中國的版圖上怎麼都算不上改革開放的前沿,倒往往是朝廷流放欽犯的邊陲。但是科技的力量,在這裏發揮了神奇的作用。法國人取得了滇越鐵路的修築權之後,後隊變前隊,雲南一下子成了中國面對西方的門戶。
中國人現在書寫歷史,往往強調說滇越鐵路是中國勞工的血汗結晶,說每一米枕木下埋藏著幾個中國工人。以當時的技術和勞動保護條件,我完全相信中國勞動人民付出的生命和汗水。但是這樣的宣傳卻隱藏了一個很經濟的問題,誤導著今天的人們:如果滇越鐵路施工條件如此艱苦,中國工人何以還要自覺自願爲洋人打工呢?唯一的邏輯是,可能這些中國工人不爲洋人修鐵路的話,他們的生存狀態還要糟糕!想想那是在清朝末年的雲南邊地,所謂地無三尺平,農業生產極不發達,人民生活很困難應該是合理的推斷,洋人們並不能強迫中國人做什麼,他們除非出價高於勞動力市場的平均水準,否則這些中國人怎麼會願意冒著生命危險去修築鐵路?
您已閱讀41%(585字),剩餘59%(83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