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信用評分

信用評分的危險遊戲

加普:阿里巴巴等中國科技公司設計的信用評分引發了不安。根源在於將數據所有權交給科技公司本身就不明智。

等到網路集團阿里巴巴(Alibaba)的關聯支付公司螞蟻金服(Ant Financial)上市的那一天,其市值可能達到1200億美元、超過高盛(Goldman Sachs)。螞蟻金服擁有5.2億用戶的行動支付平臺支付寶(Alipay)兼具創新性和高價值——它設計了一種新的信用評級方法。

支付寶推出的不同於美國的Fico和德國的Schufa等傳統信用評分的芝麻信用(Sesame Credit)很有趣。通過監測人們的購買習慣、社交圈及信用記錄,這一信用評分體系在一個發展中市場擴大了可獲得貸款的人羣。

但正如中國已經認識到的那樣,它也令人不安。面對阿里巴巴及其競爭對手們推出的各種「社交信用」評級體系,中國央行臨陣退縮。本月,中國央行叫停了騰訊(Tencent)在全國推廣與芝麻信用競爭的騰訊信用分的嘗試。先前,中國央行曾在2015年鼓勵這類嘗試。

您已閱讀20%(373字),剩餘80%(153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約翰•加普

約翰·加普(John Gapper)是英國《金融時報》副主編、首席產業評論員。他的專欄每週四會出現在英國《金融時報》的評論版。加普從1987年開始就在英國《金融時報》工作,報導勞資關係、銀行和媒體。他曾經寫過一本書,叫做《閃閃發亮的騙局》(All That Glitters),講的是霸菱銀行1995年倒閉的內幕。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