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航天

馬斯克的飛天夢與所有制問題

鄧聿文:沒有美國的資本主義爲馬斯克、喬布斯提供製度土壤和環境,就不可能產生他們這樣的冒險家和夢想家。

伊隆•馬斯克的獵鷹重型運載火箭的發射成功,是人類航天史上的重大突破,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它是史上推力第二、現在運行的推力最大的火箭,並實現了火箭的再回收;第二,它是全球有史以來首次由私人企業發射到太空的火箭,而早在2012年,馬斯克已經發射了太空船並順利折返,打破了航天領域過去由官方壟斷的局面,開啓了太空運載和發射的私人時代。

在討論獵鷹重型運載火箭對人類航天的意義時,多數論者把焦點放在第一個方面,但我認爲,其實第二個方面更具制度價值。獵鷹重型運載火箭的發射成功,固然離不開馬斯克的個人因素,然而,馬斯克的個人飛天夢及爲此所做的努力,卻無意間證實,官方行的,私人企業或個人也行。

航天是高投入、高技術、高風險的事業,在馬斯克之前,這都是官方壟斷的領域,私人企業鮮有敢入足的,更別說個人,即使在資本主義的大本營美國,也是如此。但馬斯克改變了此一局面,2002年,這位特斯拉創辦人成立了專司太空技術探索的Space X公司,宣佈自己要研製和發射火箭,並在2010年12月8日,用自己公司研發的獵鷹9號火箭成功將「飛龍號太空船」發射到地球軌道,實現了私人企業發射太空船的零的突破。

您已閱讀22%(483字),剩餘78%(167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