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

火與怒,過度憤怒帶來的問題

埃利森:現在的不容忍氛圍讓我們對一切過失不論大小都猛烈傾瀉憤怒,喪失理性、善意和原諒他人的意願。

送人一束鮮花是一個可愛的舉動,但隨附卡片引起的情緒就不一定美妙了。服裝設計師烏里揚娜•瑟吉安科(Ulyana Sergeenko)在給她的俄羅斯同胞、科技行業創業家米洛斯拉瓦•杜瑪(Mira Duma)的卡片上寫道「致我在巴黎的黑***」。當這張卡片的圖片最近被上傳到Instagram時,公衆的反應很迅速、也很強烈。

杜瑪在她的Instagram 限時動態(stories)中分享了這張圖片。但由於她對「黑」開頭的這個詞漫不經心的態度,被譴責爲種族主義者。設計師和她的朋友成了白人特權觀念的化身。公衆憤怒了。事態迅速升級。幾個小時後,另一段杜瑪的影片開始在網上流傳。杜瑪今年32歲,她已成功成立了一個全球性平臺,以此作爲推廣可持續時尚和道德時尚的大使。在這段2012年拍攝的影片中,杜瑪以俄語發表了跨性別恐懼言論:「我們永遠不會刊登與安德烈雅•佩伊奇(Andreja Pejic)這類人有關的內容。」她指的是第二年將以變性人身份出現的跨性別模特兒佩伊奇。「我們會對Buro(杜瑪公司的在線雜誌)的內容進行審查。我們非常重視我們登載內容的美感和純潔性。」

這段影片引起了強烈的反響。杜瑪被免去了一家她聯合創辦的公司的董事長職務。她的道歉—— 「六年前的我與現在的我完全不是一個人」——只起到了火上澆油的作用。在隨後的24小時裏,杜瑪徹底聲名掃地了。她隨後關閉了自己的社群媒體賬戶。

您已閱讀28%(587字),剩餘72%(153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