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中國「去槓桿」還未真正到來

馬格努斯:如果代價是經濟增速大幅下滑,中國政府就不會想要遏制槓桿。但「去槓桿」和「保成長」的平衡術還能玩多久?

2017年中國經濟出現迅猛的週期性反彈,在中共召開「十九大」之前,習近平政府發起了堅決有力的金融監管行動,同時加強了黨對企業經營管理和公民生活的控制。對經濟和債務攀升的擔憂被拋在了一邊,但隨著那些推動經濟好轉的密集的政策性因素消失,經濟成長、以及下一次的政策調整將重新成爲焦點。

要理解政府爲什麼把控制金融風險作爲新的工作重點,可以看看數據:截至2017年的10年裏,金融資產和負債成長了4倍,達到逾420兆元人民幣(合66兆美元),與國內生產毛額(GDP)之比從310%升至逾510%,而GDP本身也成長了2.5倍。快速的信貸擴張受到了公共政策和弱監管的推動,後者導致利率和監管套利行爲普遍存在、高風險的資產管理產品氾濫、影子銀行的非常規借貸和批發存款激增、網路金融和放貸極爲常見。

意識到金融穩定面臨的風險,習近平去年親自掛帥,加強監管部門之間的合作,打擊高風險金融產品和行爲,處罰那些最冒險的做法。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的成立引發了外界的興趣,新當選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改革派、習近平身邊的重要顧問劉鶴很可能出任該委員會的下一任主任。

您已閱讀32%(473字),剩餘68%(101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