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金融科技

Fintech加持下的資產證券化依然風險重重

王倩:採用了新技術的消費金融ABS也問題重重,其模塊中關於得出違約率的方案設計值得質疑,而由於整體設計方案的缺陷,產品風險也尤其高。

【編者按】技術的迭代給金融創新帶來了新機會,但前景向好的同時也伴隨著種種隱憂,近年來,科技對金融的作用是否被高估?人工智慧是否能爲我們帶來更智慧更安全的金融服務?未來的金融投資真的能完全「智慧化」嗎?FT中文網近期組織「金融科技的未來」專題,編輯事宜,聯繫閆曼 [email protected]

金融科技的浪潮貫穿了2017年的金融市場。從人工智慧、區塊鏈,一直到智慧投顧等,這些前沿技術與金融行業的融合成爲被討論的熱點話題。以資產證券化爲例,去年,百度、京東等陸續推出了智慧化的ABS產品。那麼,人工智慧與區塊鏈等技術真的能夠完成ABS的整個流程麼?

在資產證券化領域,科技金融的應用主要採用了對大數據風控的把握以及區塊鏈技術的應用。這些技術的應用體現在篩選符合標準的底層資產來進行之後的資產證券化業務。從大數據風控的角度來說,它無法完成篩選評估資產、進行風險評估的任務,因爲目前爲止還沒有出現完全能夠替代人腦來完全理解金融的演算法,金融是個有人參與的需要理解力的過程。

您已閱讀22%(438字),剩餘78%(155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