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金融科技

智慧投顧的侷限性

王倩:簡單來說,智慧投顧在某種意義上是一個標準化的過程,而未來金融市場的隨機因素是無法被標準化的。

【編者按】技術的迭代給金融創新帶來了新機會,但前景向好的同時也伴隨著種種隱憂,近年來,科技對金融的作用是否被高估?人工智慧是否能爲我們帶來更智慧更安全的金融服務?未來的金融投資真的能完全「智慧化」嗎?FT中文網近期組織「金融科技的未來」專題,編輯事宜,聯繫閆曼 [email protected]

「科技金融」逐漸成爲金融行業的趨勢和特徵,隨著人工智慧在金融行業加速應用,以智慧化爲核心驅動力的社會浪潮正在與金融服務理念、服務形式深入融合,在模式上不斷創新。對證券業而言,金融科技使得機構能夠覆蓋長尾用戶,大數據分析使得個性化、精細化服務成爲可能,智慧投顧已成爲各家券商必爭之地。

據權威在線統計數據門戶Statista數據顯示,2017年全球智慧投顧管理資產超2248億美元,年成長率將高達47.5%,到2021年全球智慧投顧管理資產規模將超過1兆美元。2017年,在中國,智慧投顧管理的資產超288億美元,其年成長率高達87.3%,預計到2022年,智慧投顧管理資產總額將超6600億美元。作爲金融科技在財富管理領域的應用,「智慧投顧」(Robo-Advisor)落地中國後,就迅速風靡。

您已閱讀19%(499字),剩餘81%(209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