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先回到2010年。7年前,《新週刊》將年度傳媒網站的榮譽頒發給了「新浪微網誌」。一時間,「圍觀改變中國」成爲了廟堂之中的熱議話題。學者們宣稱,微網誌彌補了傳統媒介在資訊發佈方面的缺陷。網路世界因此充滿了欣喜若狂、奔走歡呼的身影。似乎所有人都篤信,「網路賦權」真正讓每個人都擁有了觀看和表達的機會。一路走下來,從部落格到微網誌,再到WeChat,公共資訊的傳輸效率和透明度在網路高速公路的黎明下一路奔跑。
自那一年起,那些微弱的聲音,在網路空間中被放大成震耳欲聾的公共話語。可曾記得,2010年,甘肅泥石流災害中,一位19歲的男孩王凱,他用一部老式手機,在微網誌上獨自直播災情,幾小時後,便有近萬人轉發;河北大學內,一位自稱「我爸是李剛」的肇事司機觸動了微網誌網友的神經,成爲了公共討論的熱點話題;同樣是2010年,上海市靜安區突發大火,近60人遇難,微網誌上點燃了數不盡的蠟燭。圍觀讓人們站在一起,讓弱小變強大、讓立場被傾聽、讓尊嚴被捍衛。
如今,在2017年,在我們重新回顧這句塵封已久的口號時,其中那些衝動的歡愉已經逐漸淡去,留下來的,更多是壯志未酬的莽撞,或許還有更多深藏的韻味。社群媒體上的圍觀,遠比我們想像的複雜。圍觀只是一個簡單的動作,激情沉澱後,我們才騰出時間,仔細考察我們究竟在圍觀什麼。
您已閱讀17%(544字),剩餘83%(259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