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應對美國稅改,中國也應減稅清費降成本

周天勇:逆全球減稅趨勢而行,還是合理稅制?應對世界性減稅競爭,應當重新審視和評估所謂營業稅改增值稅的「結構性稅改」。

2017年末,美國國會通過了川普的減稅方案,與徵收跨國公司利潤迴流稅、擴大基建支出、加升利息和央行縮表一同,形成2018年開始的美國治理經濟的政策組合。中美是數一數二的兩個經濟大國,之間貨服貿易、企業投資、產業合作、人員往來、資金出入等等,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繫。美國上述政策組合,將對中國國民經濟形成這樣一些衝擊。(1)除了美國減稅以外,國際社會其他國家競相減稅,如果中國沒有應對行動,在國際市場上,中國企業的成本改寫是相對上升,競爭力下降。(2)由於中國企業面對的是增值和所得等重複徵稅,加上工資和「五險一金」不能稅前抵扣,稅收成本非常沉重,再加行政收費繁多,土地地價租金較高,電價不低,能源成本隨煤改氣等上升,交通運輸成本也高於發達國家的一倍以上,國內企業和跨國公司將產業向外轉移的意願較強。(3)國內投資辦企業成本較高、美國加息、美元相對升值,對中國的國際直接投資就會相對收縮,中國對外投資和資金流動就會加劇,這對近年投資成長率持續下行趨勢,將會雪上加霜。(4)美國減稅、升息和縮表等政策,都會對人民幣形成波動性影響,人民幣貶值壓力加大,包括以人民幣計的國內股市、房地產、期貨等價格和指數,都會受到波及,金融體系的不穩定性會加大。

中國政府稅收的90%來自於企業,營業稅改增值稅後,不僅沒有減輕企業的稅收負擔,而且還加重了企業的稅負。目前政府從企業中形成的穩定性收入有:增值稅、企業所得稅、房地產稅、「五險一金」、其他稅種,還有各種各樣的行政性收費。而且,對於企業支付的勞動工資和「五險一金」並不實行增值稅前抵扣。與國際上許多國家的稅制來看,特徵是重複性徵稅,綜合稅率相當高。財政稅務部門表示,營業稅改增值稅後,企業的稅收負擔降低,2016年爲企業減少了近10000億元的稅收負擔,與數據和實事相比,很鼓舞人心但又是非常滑稽的宣稱。2013到2016年財政增值稅和營業稅兩項合計分別爲46010億元、48632億元、50422億元和51674億元,2014到2016年分別成長爲5.7%、3.6%和2.4%。即使假定營業稅和增值稅總和年平均成長率如與這兩年的經濟成長率7%左右相當,從營業稅改爲增值稅的減稅規模來看,2015年只有1653億元,2016年只有2319億元。而截止2017年11月底,增值稅已經徵收了51791億元,在實體經濟和企業如果困難的處境下,比2016年同期的48246億元還大幅度成長了7.35%,不僅沒有減稅,按照與2016年同期相等,多徵收了354億元,即使按照往年兩稅平均7%的成長率來看,財政稅務部門通過營業稅改增值稅多向企業收取了169億元。而且,截止11月底,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中的稅收收入部分爲136072億元,同比成長了11.2%,遠高於同期GDP6.9%左右成長速度4.3個百分點,減稅減在了哪裏呢?

大多數國家,對於企業,要麼徵收增值稅,要麼徵收所得稅。兩稅均徵的少數,特別是兩稅都如此高的,更是極少。

您已閱讀38%(1225字),剩餘62%(199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