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深港雙子城:跨越「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邏輯

秦逸飛:「粵港一體化」的核心是深港雙頭戰略;香港首先是一個市民政府,所以無論政府如何更迭,其眼界與格局都無法抽離香港的「市民精神」內核。

上月11日在特區立法會上,香港特首林鄭月娥領導的本屆特區政府首份《施政報告》新鮮出爐,分別從經濟發展、創新及科技、智慧城市、創意產業、土地房屋、樓宇安全、環境和醫療衛生、安老助弱改善民生、勞工權益、教育、藝術和體育及文化、鄉郊保育等12個領域,全面闡述各政策範疇的施政理念,並提出新角度和創新措施解決社會關心的經濟和民生議題。

這份報告的亮點不在於大而全,而在於切實有關香港發展需要的問題都毫不迴避,勵精圖治的精神躍然紙上;特別是產業創新和科技促進,醫療衛生和教育等基礎公共服務,以及改善民生的方面,會讓市民有有被尊重和親切感。同時這份報告也強調與市民一起謀劃香港未來發展,這會緩和香港社會目前的輿情與「拒絕沉淪」的焦慮感。

但這依然不是一份完美施政報告。比如沒有直面闡述本屆任期內香港與大陸的協調關係,以及香港與深圳、上海、新加坡等區域內城市的競合關係,以及未來前景展望等;比如香港作爲金融中心的地位和金融業未來如何發展,作爲香港超然的地位,迴避也許就意味著逃避和沉淪;比如領先全球的法制體系,作爲香港產業發展和市民精神的基石,這次竟然沒有涉及未來如何鞏固及延展;比如李克強總理已在年度《政府工作報告》裏將粵港澳大灣區列爲國家戰略,但林鄭月娥的港府施政綱領裏卻毫無應對之策.......這些都依然是這份報告最令人失望之處。

您已閱讀15%(560字),剩餘85%(325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