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勒教授獲本年度的經濟學諾獎不是新聞,現在纔來討論似乎有點炒冷飯。不過,從他作爲一個經濟學界的異端分子而獨享殊榮來看,意義非比尋常。塞勒致力開拓的行爲經濟學,從核心理念到方法工具,顛覆著百年來學界苦心孤詣營造起來的公理系統,標誌新的詮釋範式正在登堂入室。他富有成果的探索的一個主要結論,是人類經濟活動的近代解釋的一個核心公理假設,「經濟人」(Econs)本不存在,而被理論所捨棄的「常人」(Humans),始終在現實中承擔選擇和決策的主角。通常被稱作「變態」(anomalies)的選擇行爲正是常人的常態(normality),人們的行爲,眼下被說成「新常態」的,卻是過去數百萬年智人在生存演化中鑄就,尤其是近一萬年來定居農耕文明所塑造的常人的本性行爲。常人迴歸到常態,塞勒助其正名,因而具有里程碑的意義。無獨有偶,這百年以來人們前仆後繼執意要建立的理想社會,也因爲違背常人的本性,代價浩大而終無成果。
塞勒之獲獎或許應該更早若干年。2012年的諾獎頒給了法瑪和席勒兩位教授,這種平分秋色倒更像是「各打五十大板」,引起了人們的嘲諷,因爲這兩家的學說,從途徑到旨趣,實在是南轅北轍的。瑞典評委的首鼠兩端,表明了當時的學界對經濟研究的範式是否在發生轉換還喫不太準。舊範式的裂隙早已呈現出來,2002年的經濟諾獎就已頒給了康納曼教授,一個「局外」的心理學家。康納曼在推進行爲認知科學上居功厥偉,他和塞勒有多年的合作,他們追隨1978年諾獎得主西蒙教授的「有限理性」學說的指引,在三個「有侷限」(bounded)的層面——有侷限的理性、有侷限的認知計算能力、有侷限的自利追求,展開探索而成果豐饒,纔有了眼下的進展。
好在塞勒的一本新著,已有了中譯本《「錯誤」的行爲》(中信出版社,2017年),其中記述了行爲經濟學探索和完善的歷程,許多故事掌故行雲流水般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