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經濟

如何糾正經濟數據與現實的偏差?

科伊爾:GDP當然有改進餘地,但長期而言我們主張捨棄GDP作爲衡量進步的指標。再過10至20年,GDP將走下神壇。

如何衡量經濟活動以及統計數據與實際經濟情況之間的關係最近成爲了經濟學最活躍的領域之一,這有點出人意料,統計學通常不會激起人們的興奮之情。

這種關注反映出對當前統計手段的兩種質疑的共同點,尤其是針對國內生產毛額(GDP)的質疑。一種涉及「生產效率謎題」,以及對數字經濟的不當衡量在多大程度上有助於解釋生產率成長緩慢。另一種是長期以來對GDP作爲進步衡量指標的合理性的批評,理由是GDP未能考慮環境可持續性或者其他促進社會福祉的因素。

這兩種懷疑都着眼於市場經濟活動總量(marketed economic activity)和總經濟福祉(total economic welfare)之間的區別。關於GDP,傳統的說法是GDP只是爲了衡量前者,而非後者。GDP並不把環境因素或者收入分配納入考慮。但只要兩者差距大致保持穩定,GDP成長率足以作爲衡量經濟福祉改善程度的良好指標。

您已閱讀29%(385字),剩餘71%(93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