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

機器人浪潮將會衝擊誰?

「中國製造」曾經嚴重衝擊美國傳統產業,未來可能出現的「機器人衝擊」會不會更加嚴重?人工智慧的波及面更廣,這又意味著什麼?

這是一個揮之不去的問題:我們應該在多大程度上擔憂智慧機器竊取我們的工作?然而這場辯論似乎一直在原地踏步,糾結於最終會有多少工作被自動化取代這個狹隘的話題。是不是像牛津大學(Oxford University)的學者邁克爾•奧斯本(Michael Osborne)和卡爾•弗雷(Carl Frey)預測的那樣,將有近一半工作被自動化取代?或者像經合組織(OECD)認爲的那樣,約十分之一?關於該數字的討論似乎成了我們應該多關心這一問題的判斷標準。但我們如此執著於這個「多少」的問題,以至於忘了提出另一個同樣重要的問題:「哪裏」?

如果說我們從過去幾十年的經濟轉變中學到了些許經驗的話,那就是地理位置關係重大。以麻省理工學院(MIT)的教授大衛•奧特爾(David Autor)就「中國衝擊」對美國紡織業就業的影響所做的研究爲例。2001年當中國加入世貿組織(WTO)時,美國紡織廠的工人不到40萬人。與美國當時逾1.5億勞動力相比,他們只是非常少的一部分。但在美國東南部的57個郡,紡織業佔了整體就業的15%以上。奧特爾教授表示,中國競爭對這些地區的影響「就像是在鬧市區上空引爆了一顆小型經濟炸彈」。

他的研究發現,那些失去工作的人接下來承受了更多的工作變遷,終身收入下降。貧困現象增加。更多男性死於毒品或酒精。製造業就業流失對經濟造成的漣漪效應,衝擊了其他本地企業。

您已閱讀42%(581字),剩餘58%(79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