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今年以來,數字代幣不斷受到投資者的追捧,市場的持續升溫也伴隨著種種爭議和擔憂。數字代幣究竟風險幾何?是投資風口,還是一種新型網路詐騙?FT中文網近期組織「投資數字代幣」專題,編輯事宜,聯繫閆曼 [email protected]。
就在今年8月底,國際金融市場上比特幣的價格發生了大幅度攀升,突破了4500美元的關口。很多人將這個原因歸結於北北韓火箭發射引發的避險情緒導致來自亞洲的需求更加擴大。比特幣當前可與黃金比肩的價格,引起人們的熱議。7月還有媒體爆出,中國人民銀行、工業和資訊化部、公安部已聯合下發《比特幣交易活動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要求設立比特幣交易資訊中介應當在中國人民銀行備案,同時需要建立客戶資金及比特幣的第三方存管服務,並選擇符合條件的銀行業金融機構或第三方支付機構作爲客戶的資金及比特幣的存管機構。中國政府對比特幣的監管也在逐步加強。那麼如何爲比特幣定性、它蘊含了哪些風險、它的定價是要依據貨幣的原理還是依據金融衍生品的原理,目前還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我個人認爲,比特幣在嚴格意義上講是一種金融衍生品,而不是貨幣。它的風險評估與風險定價都應當按照針對金融衍生品的方法來進行。
從2008年出現到現在,比特幣的價格走勢以及波動率很大,尤其是2016年以來其價格的走勢非常不穩定,我在上一篇文章中也提到這個問題。價格的波動體現了風險的驅動力。比特幣包含不同種類的風險:信用風險(由於發行方無能力或無願望來進行允諾的支付而產生的風險,交易對家風險包含在內)、市場風險(由於金融市場風險因子的價格變動而導致收益的損失)、操作風險(系統操作層面失誤導致的損失)、流動性風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