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比特幣

比特幣的性質該如何界定

王倩:德國政府將比特幣定義爲「私人貨幣」,成爲官方貨幣的競爭者,但從更深意義上講,比特幣達不到這種要求。

【編者按】今年以來,數字代幣不斷受到投資者的追捧,市場的持續升溫也伴隨著種種爭議和擔憂。數字代幣究竟風險幾何?是投資風口,還是一種新型網路詐騙?FT中文網近期組織「投資數字代幣」專題,編輯事宜,聯繫閆曼 [email protected]

9月2日晚間,中國首家比特幣交易平臺——比特幣中國(BTCChina)在其官網上發佈公告稱,該交易平臺即日(2017年9月2日星期六)起暫停ICOCOIN充值與交易業務,並將於北京時間2017年9月3日星期日下午6點暫停ICOCOIN提幣業務。中國監管層發出強烈監管信號。

今年年初,比特幣的價格還保持在1000美元左右。而到了上個月月底,它的價格翻了4倍多,衝破了4500美元的關卡。市場分析者將這個原因歸功於來自亞洲需求的增加,特別是來自日本與中國的需求擴大。例如在中國,由於北北韓火箭發射的政治事件使得人們將原來持有的人民幣轉化成比特幣這種避險產品。在日本,政府已經將比特幣納入官方合法貨幣。所有這些都推動了比特幣價格的攀升。我國政府對比特幣的監管也在逐步加強。那麼如何爲比特幣定性;它蘊含了哪些風險;它的定價是要依據貨幣的原理還是依據金融衍生品的原理,目前還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

您已閱讀17%(516字),剩餘83%(245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