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上市公司併購

併購重組監管大轉彎是糾錯

蘇培科:併購重組可推動實體經濟轉型升級,但如給戴上忽悠式重組的大帽子,採取道德綁架,會讓市場人人自危。

近日,中國證監會發文《上市公司併購重組服務實體經濟轉方式調結構取得明顯成效》,用統計數字和現實案例全面肯定了併購重組在實體經濟轉型升級中的作用,這與先前證監會對併購重組的態度截然不同,可以說是大轉彎。先前證監會對併購重組和再融資採取了抑制措施,2016年9月出臺了「史上最嚴厲」的重組新規,2017年1月份證監會主席劉士餘提出要重點遏制「忽悠式」、「跟風式」和盲目跨界重組,2月份又出臺了再融資新規。當時,這些資訊在市場極度發酵,監管部門抑制併購重組、抑制再融資和加速IPO的意圖非常明顯,現在又全面轉彎,似乎有點「改邪歸正」的感覺。

這次,證監會先用數字證明併購重組成效:2013年上市公司併購重組交易金額爲8892億元,到2016年已增至2.39兆元,年均成長率41.14%,居全球第二,併購重組已成爲資本市場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式。另外,這次證監會還從併購重組市場化程度、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技術升級、助推國企改革、服務國家扶貧攻堅戰略、支持上市公司提升國際競爭力等六個方面全面論述併購重組在服務實體經濟方面的積極作用。算是全面平反了,但今年上半年A股上市公司併購重組的數量和金額與去年同期相比出現了大幅下滑,而今年上半年A股IPO數量卻創出了歷史新高。從今年上半年的併購重組市場的表現和監管部門的態度來看,刻意抑制上市公司再融資和併購整合、加速放行IPO的意圖非常明顯,似乎認爲可以通過抑制再融資和抑制併購重組後把資金留給擬IPO企業,這其實是一個很大的誤區,從過去參與上市公司定增和參與再融資的投資者來看,大都是機構投資者,而且這些資金大部分不會進入二級市場,但新股發行恰恰抽走的都是二級市場的流動性,因此加速IPO只會讓二級市場流動性更緊張,抑制定增、再融資只會讓實體經濟更難受。

雖然A股市場出現了很多概念式重組和質量不高的定增項目,但決不能將併購重組和跨界定增一棍子打死,對於真的借重組定增之名炒作股價的花式併購重組確實要嚴厲打擊,但決不能否定併購重組的作用。從企業和產業發展的歷史規律來看,任何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都需要產業重構和增量資源重組,尤其很多剛剛完成IPO的企業,其實原有的發展邏輯和發展週期都到了頂點,只能算剛剛走完一個發展週期,新的發展纔剛剛開始,需要充分利用資本市場平臺進行深度產融整合,從戰略構建、主業架構、人力資源、公司治理等都需要升級。做得好的企業能夠迅速脫穎而出,其不二法門就是深度產業併購整合。

您已閱讀57%(1022字),剩餘43%(76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