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股市

停發新股不如打破「新股不敗」

蘇培科:適當減緩新股發行速度,徹底反思新股不敗的原因和徹底改革不合理的新股發行制度,讓A股市場告別休克式療法。

中國A股市場在2016年的表現全球墊底,流通市值蒸發2.43兆元人民幣,而在2017年,截至到目前的表現也基本墊底,對此投資者叫苦不迭,但A股市場的次新股表現和IPO數量卻令全球其它市場望塵莫及。於是,就有市場呼聲希望停發新股,讓市場休養生息。

當然,從目前二級市場萎靡的走勢和嚴重缺失的投資信心來看,A股市場確實需要休養生息,否則肯定是個多輸的局面。實際上,中國證監會也意識到這一點,在端午假期前夜緊急對限售股減持採取了行政干預措施,減持新規規定大股東(含持股5%以上的股東)減持(IPO前、定增)限售股,在任意90日內集中競價交易減持不得超過總股本的1%、大宗交易減持不得超過2%(大宗受讓方六個月內不得轉讓);這意味著5%以上的已經解禁的限售股在三個月內減持不得超過3%;半年不得超過6%;一年不得超過12%。

上述減持新規看起來確實簡單粗暴,但在2017年A股市場解禁市值超過2.9兆元、較2016年成長約26.67%的情況下,又沒有增量資金入市,如果對限售股不採取措施必然會方寸大亂,這次證監會雖然用行政手段強制立規也是迫不得已,從效果上來看,未來至少會大幅降低解禁、減持的數量,尤其對於那些玩票的、大宗過橋減持、大股東和董監高套現逃逸的行爲會被抑制。對大股東減持,我認爲應該更多地採用市場化手段,比如可以對IPO後一年內業績變臉的限售股延長1-3年鎖定,IPO後3年內虧損的、上市公司在虧損期的和定增後業績對賭未達標的禁止限售股減持,直到業績連續三年盈利和達到對賭目標纔可按規減持。如是,好公司的大股東一般不太願意大肆減持,而垃圾公司和虧損公司想減持也減持不了,限售股壓力自然緩解,而且有理有據。

您已閱讀28%(704字),剩餘72%(182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