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安全

FT社評:中印和美歐在私隱保護上越走越遠

新興市場鬆懈的私隱和數據保護法律有明顯隱患。而不同市場監管制度的差異也使西方科技公司面臨不公平的競爭環境。

在數據監管方式上,新興經濟體和發達經濟體之間的數字鴻溝在不斷擴大。本週發生在中國和印度的兩件事暴露出私隱和數據保護跟不上技術發展帶來的挑戰。隨著發掘消費者數據的「淘金熱」日益升溫,爲不同市場中的科技公司創造更公平競爭環境的需要變得更加明顯。保護髮展中國家消費者的需要也越來越迫切。

本週有訊息稱,中國正在研發一種在事發前預測犯罪的系統,該系統能追蹤公民行爲並(主要在閉路電視上)利用面部識別技術來識別公民位置。中國有4個省份已經在公共螢幕上播放閉路電視鏡頭和個人詳情,目的是讓亂穿馬路的行人感到羞愧,這凸顯出中國正朝著一個無處不監控的國家邁進。儘管政府不受約束,一部新的數據保護法卻對私人企業的一些侵入行爲進行了限制。

同時,印度政府主張私隱不是一項基本權利,這是印度最高法院在一起源於國民生物識別身份證系統的案件中做出的判斷。印度政府開始利用這個身份證系統來發放福利,同時還開發了一個允許利用指紋來進行交易的支付系統,這激發了對個人數據集中化的擔憂。

您已閱讀37%(424字),剩餘63%(73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