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香港市場老千股的大面積閃崩,讓境內外投資者和輿論高度關注,究其原因似乎並無定論,乍眼一看很多股票跌幅超過90%,讓人心驚肉跳,暫不論價格變化,但如此調整對於上市公司市值和股東財富瞬間蒸發,如此波動相信是每一個股票市場都不想看到的。
好在港股市場細價股、老千股大都是個別機構在興風作浪,而且普通中小投資者一般是遠離這些公司的。香港投資者普遍喜歡投資者耳熟能詳的好公司和藍籌股,很多人都不敢參與細價股和老千股,這與內地投資者風格截然相反,後者們不太看重上市公司的質地,只關注這隻股票有沒有莊家和資金炒作,往往那些耳熟能詳的好公司和藍籌股未必會被投資者喜歡。於是兩個市場呈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投資分格和市場文化,而且兩個市場的投資者和輿論經常用對方市場做警示,比如喜歡炒作、本益比高企的A股市場擔心「A股港股化」,而香港市場的投資者和一些輿論卻在擔心「港股A股化」,畢竟中資企業佔港股市值近六成、交投量高達近七成,香港市場的投資標的已經內地化,若再加上滬港通、深港通,香港市場的內涵和投資者隊伍也在發生變化,而A股在外界的標籤又是不規範、投機炒作、高估值,香港人擔憂港股A股化其實是擔心A股的壞毛病輸入港股。
但在內地投資者看來,自由港的香港市場雖然有令人羨慕的市場化制度規則和全球投資者參與,但近幾年隨著內地的快速發展和內地金融市場的對外開放,香港的跳板和視窗作用越來越弱,境外投資者開始直接參與內地市場,而不再繞道香港曲線參與人民幣資產。這樣一來香港市場的估值水準、市場活躍度和上市吸引力都出現了大幅下降,從而香港市場的估值越來越低,除了騰訊等耳熟能詳的好公司之外,大部分公司到香港上市之後長期低估值運行,交易活躍度異常低迷,而且很多新公司IPO後迅速跌破發行價,這與A股買彩票式的次新股行情形成了鮮明對比。這讓人反思究竟是A股泡沫太重還是港股出了問題;另一則是以萬達爲代表的港股上市公司紛紛私有化或將主要業務分拆A股上市,這又讓人反思一個市場低本益比和低估值究竟是不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