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我經歷過的中美中學教育

沙童:美國德州四年高中生活讓我從靠突擊的考試型選手變成踏實的奮鬥型選手。中國教育重成果,美國重過程。

眼下中國高考考生還在緊張地等待著分數線的公佈。網上流行的說法是:「高考是中國人一生中最後一次不看顏值的比拼。」的確,高考是一場公平的競賽,它可以決定一個人此後接受怎樣的教育,接觸怎樣的人羣,就職於怎樣的公司,也就間接決定了他(她)將來有多大機會走向怎樣的人生方向。於是,中國的孩子們從上小學起就被灌輸高考的重要性,人們深信,只要在高考這一場考試中表現優秀,將來的人生就有了保障。然而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國,學生們大概對考大學有著不一樣的理解。

就說考試這件事吧。

在北京上初中的時候,我仗著自己知識基礎還算紮實,平時對老師佈置的作業那是毫不在乎。我一直堅信,不管我平時怎麼撒開了瘋玩,只要期中和期末考試之前好好複習,拿個班裏前幾名,那麼我的父母和老師就不會來找我麻煩。我還記得那時的早自習,坐在我前面的小組長回過頭來跟我要作業,我會理直氣壯地說:「昨晚一口氣看了兩集《奮鬥》,哪兒有時間做作業啊!」小組長拿我沒轍,甚至連老師都會因爲我優異的考試成績放我一馬(好幾馬)。

您已閱讀18%(430字),剩餘82%(195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