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留學歲月

哥倫比亞大學如何教會我講故事?

舒蔚明:在美國,講故事者相信「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與我有關」,願意去思考超越一己之私的話題。

【編者按】留學是個雜糅理想與現實的名詞。不同年齡、背景的他們整理行裝,到達彼岸,看到了什麼,做著什麼,真實與他們出發前的憧憬是否一樣?幾年留學經歷,在何種意義上改變了他們人生的軌跡?FT中文網與燈塔學院聯手推出專題「我的留學歲月」,與你分享關於留學的大事和小事。

這無疑是一個擅長講故事的國家。華盛頓的政治家在講故事,平等、自由、人權、「Make America Great Again(『讓美國再次偉大』,美國總統川普的競選口號)」;紐約的華爾街之狼在講故事,財富、夢想、經濟波動中的危機和繁榮;矽谷的馬斯克們在講故事,科技、創投、人工智慧、乾淨能源和人類的未來。

普通的美國人也喜歡講故事。美國學生申請大學要給招生官講一個關於自己18年人生的故事,講得越精彩獨特,越能得到招生官的青睞;申請工作也要附上一封「申請信」講一講爲什麼「不聘用我會成爲貴公司的巨大損失」;街邊爲公益組織籌款的年輕人,站在自己搭的簡易講臺上,告訴來往路人爲什麼應該援助敘利亞難民。

您已閱讀13%(428字),剩餘87%(284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