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邦

FT社評:安邦事件對西方企業的警示

無論吳小暉和安邦出了什麼事,這次的事件都應說服西方監管部門和企業,對不透明的中國企業的收購野心加大審查力度。

即使在中國白手起家的業界大亨中,吳小暉也算是顆耀眼之星。但這位安邦保險集團(Anbang Insurance Group)的董事長如今似乎「隕滅」了。隨著反腐部門開始梳理該集團的賬簿,吳小暉近日被調查人員帶走。在他背後是一連串的警世故事,其中一些與中國海外收購潮的不透明性和不穩定性有關。

數據提供商Dealogic的數據顯示,自2014年10月以來,安邦在世界各地完成了超過12筆交易,全盤收購了一些公司(包括紐約華爾道夫酒店(Waldorf Astoria hotel)),也收購了另一些公司的大量股權。這一成績使得安邦成爲收購胃口最大的企業之一,併成爲推動去年總額2290億美元中國海外併購交易的企業方陣中的一員。

但外界對其中部分交易的質量一直存在質疑。就安邦而言,該集團的競標彷彿來自外太空,相關資訊少之又少。該集團從未公開透露過其所有者的身份,不公佈經過審計的集團財務報表,不公開其董事會成員的姓名,也不解釋一長串的外國子公司如何融入其複雜的企業架構。

您已閱讀38%(430字),剩餘62%(68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