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

誰是文化精英?

庫柏:請想像地球上幾乎任何一座大城市的一間咖啡店,裏面滿是穿著入時、身形健美的人,在喝著5美元一杯的咖啡。

請想像地球上幾乎任何一座大城市的一間咖啡店,裏面滿是穿著入時、身形健美、年齡不到50歲的人在喝著5美元一杯的咖啡。他們剛上完瑜伽課,這會兒讀著《紐約客》(New Yorker)上關於不平等的文章,一會兒會回到他們150萬美元的小公寓裏。這就是文化精英,或者用南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公共政策教授伊麗莎白•霍爾德—哈爾凱特(Elizabeth Currid-Halkett)的話來說,「有抱負的階層」。她的新作《瑣事的總和》(The Sum of Small Things)利用引人入勝的美國消費數據對該階層進行了剖析。雖然霍爾德—哈爾凱特本人即該階層成員(我的一些至交好友也是),但她幫助解釋了爲什麼文化精英如此遭人鄙視,以致催生了一個全球政治運動來反對它。雖然在她這本書裏,川普是未提到的房間裏那頭大象,但幾乎每一頁都會讓你想到他,他就是該階層的對立面——的確,在其支持者腦海裏,他是對抗文化精英階層的良方。

川普喜歡給文化精英貼上「精英份子」的標籤,但這一階層並非都是富人。除了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還有兼職教授、非政府組織(NGO)工作人員、失業的編劇。相反,界定文化精英的是教育背景。該階層多數成員上的是名牌大學,且認爲自己對所得當之無愧,而不是憑特權。他們相信事實和專家。大多數人在20世紀70年代後的繁榮時代衣食無憂地長大。他們的教育背景就是他們的保單,而且基本上無論收入多少,他們承受的經濟壓力要小於老一代或教育程度較低的人羣。他們的政治烏托邦是高稅收、平等主義、女權主義和環保主義。霍爾德—哈爾凱特寫道,比起單純當一個富人,他們的目標是成爲「更好的人」。雖然經常忙到沒有時間快樂,但他們對自己感覺良好。他們處處看到的不平等絕不是他們的錯。

消費方面,文化精英的核心信念是鄙視炫耀性商品。名牌商品不再傳遞身份資訊,因爲任何一個老傻瓜都買得起它們。美國收入最高10%的人羣(這包括了大多數文化精英)在汽車、電視機和家用產品等中產階層仍然看重的東西上支出不斷減少。隨著分享經濟興起,潮人們幾乎「一無所有」。共享單車算什麼,美國人現在連設計師服飾都能租。

您已閱讀44%(923字),剩餘56%(118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