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社會

中國語境下的「人大校友」

鄧聿文:「人大校友」的共同體意識並不穩定,因爲社會總體環境不利於它成爲一個明確的以中產階級自居的社會組織。

最近,「伍繼紅事件」再次讓「人大校友」出現在中國的輿論場。

伍繼紅是一個六個孩子的母親,有著不幸的婚姻,患有精神疾病,家徒四壁。如果只以這樣的形象出現在公衆視野中,雖然讓人心生同情,但很可能引不起太大關注,因爲在中國,類似這種處境的人不少。然而,她還有另一身份——曾經就讀於人民大學,是這所名校的畢業生。此種戲劇性的衝突一下子吊起了媒體的胃口。正是伍的出現,使「人大校友」上場了。

但這不是「人大校友」第一次現身中國輿論場。上次的出場,是在一年前的「雷洋事件」,「雷洋事件」之所以能夠從一起普通的「嫖娼致死」案成爲2016年的轟動性事件,「人大校友」的聲援「功不可沒」。在「人大校友」關於雷洋之死的聲明中,雷洋的死被描述成警方「一次以普通人、以城市中產階級爲對象、隨機狩獵的惡行!」從而將雷洋之死與中產階級成功地建立起了聯繫,引發了中國中產階級的共鳴。

您已閱讀15%(374字),剩餘85%(210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