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中國嘉德春拍中,有一件《南宋四朝宸翰》書法手卷格外引人注目。不僅是因爲這件拍品是集南宋前四位皇帝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御書詩爲一卷。更爲重要的是,這件拍品曾經出現在2012年紐約蘇富比的亞洲藝術週上,當時估價75萬至100萬美元,最終以568.25萬美元成交,成爲了當年紐約亞洲藝術周書畫拍賣的最高價,因而其再次出現在拍賣市場上,被視爲中國藝術品海外迴流進入「2.0時代「的一個重要標誌。
中國藝術品進入海外市場,最早可以推到明朝。特別是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中國藝術品的流失更加明顯。隨著中國國力不斷強大,不少中國藏家開始到海外尋找藝術品的蹤影。
早年的中國藝術品海外迴流,可以發現許多藝術品都不是來自於權威的收藏家,更多是後代在不經意間的出售。像幾年前香港蘇富比春拍露面的徐悲鴻的《松》,就是來自於一位當年在華的外交官。這幅《松》的繪畫表現形式是非常少見的,如果不是曾經在1968年英國駐京代辦處舉行的《近現代中國書畫展》展出過的話,幾乎很少人能夠將其視爲徐悲鴻畫的。而這位藏家的另外一幅作品也出現在香港蘇富比的春拍中,這幅作品的標籤顯示,是在1958年中國文物商店以450元人民幣購買,這在當年應該也算是一筆非常貴的費用了。
您已閱讀33%(516字),剩餘67%(105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