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前在上海龍美術館舉行的宋元書畫私藏特展學術研討會上,原紐約佳士得中國書畫主任馬成名感慨萬千:「在此次展覽中,有十來張的作品曾過我的手。一件是吳貫道的團扇,這件是1997年我在美國的藏家手裏收的。那時候的估價是20萬美金,結果流標。隔了兩年,再拍一次,還是沒賣掉,一直到2002年,那時候賣了兩百多萬。第二件是敦煌出的國畫,是我在日本從一位日本藏家處收的,覺得很不錯。我也做了一個碳十四的實驗,實驗下來的確是這個年份。另外我還到了大英博物館,去專門研究,所以我確定這件應該不會錯。在香港賣的時候,估價是680萬,結果還是沒賣掉。第三件就是一個手卷,2007年的時候估價700萬,結果也是沒拍掉。到了兩年多以後再出來,賣了一個億。很多東西在那個時候都賣不掉,然後現在都在這裏展覽。」
嘉德拍賣董事總裁、資深專家胡妍妍覺得,在書畫收藏領域,私人更有優勢:「國內博物館也會通過拍賣行買東西。故宮、上博,包括美國大都會博物館,都在嘉德買過東西。但是這幾年幾乎沒有。什麼原因呢?第一就是他們整個流程太過煩瑣,不知道需要多長時間獲得批准,即便知道這是個好東西,值得博物館入藏的,沒人能下決心,沒人能撥這筆錢。那怎麼辦呢?現在這個時代都等著收藏家去捐獻他們的宋元藏品,這個可能性我覺得極低,還是私人藏家更具優勢。這兩年的藝術品拍賣市場形成了兩個趨勢,一個是更高精尖的價格,並且還在持續走高,這個可能跟藝術品不可再生性、稀缺性和它的文化背景的強大的魅力有關;另一個就是,有很多藏家無論風吹雨打他都不會走,這個市場的剛需就在於著迷。」
去年12月4日晚,北京保利2016秋拍「中國古代書畫夜場」中,清宮舊藏元代任仁發《五王醉歸圖卷》以諮詢價形式上拍,6800萬元起拍,經過近一小時、上百輪激烈競價,最終以2.64億元落槌,成交價3.036億元,爲南京蘇寧博物館購藏。這件《五王醉歸圖》,就是2009年於香港佳士得4658萬港元成交的那件,7年漲了約2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