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美聯準開始談論縮表可能性的影響, 最近市場對央行資產負債表波動似乎特別在意。央行資產負債表在今年2-3月份下降了1.1兆,市場出現央行要先於美聯準縮表的言論。可能出於管理市場預期的原因,央行在上週末公佈的2017年1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開頭的第一部分闢出專欄《如何理解所謂央行「縮表」》來討論縮表的問題,特別澄清「我國央行資產負債表的變化要受到外匯佔款、調控工具選擇、春節等季節性因素、財政收支以及金融改革和調控模式變化等更爲複雜因素的影響,中國央行「縮表」並不一定意味著收緊銀根」,再加上上週五央行通過中期借貸便利(MLF)向市場提供4590億中長期流動性之後,市場所謂「縮表」的言論有所退潮。 我們如果看一下央行資產負債表的歷史數據,就會發現波動性的確很大。 特別是在2015年2月開始到當年年底,央行資產負債表跌將2.75兆。主要是因爲外匯佔款下降,以及降低準備金率,同時央行創新流動性工具MLF和PSL等還在起步階段,規模較小,難以起到對沖外匯佔款下降的作用。 因此的確不應該將央行資產負債表任何波動都歸結於央行的主動「縮表」。
我們認爲央行年內主動縮表的機率很低,或者說至少央行不會早於美聯準縮表。美聯準當年啓動加息也是通過長達2年左右的時間來與市場反覆溝通,以避免造成過大的負面衝擊。考慮到縮表相對於加息對流動性的影響更大,美聯準一定會更爲謹慎。 因此美聯準在年內可能會在加息的同時,通過會議紀要中的措辭變化以及公開場合的表態來不斷試探市場對縮表的接受度和承受能力,絕不會冒然啓動縮表進程。國內央行目前也就是通過提升逆回購利率,以及MLF利率等來適度對沖美聯準加息的影響,遠還沒有達到需要搶在美聯準之前縮表。
如果說央行沒有縮表,那又如何理解最近資本市場流動性緊張,出現股債雙殺的局面?A股市場由於大盤藍籌,特別是銀行股的苦苦支撐,上證指數才勉強維持在3000點以上;而10年期國債利率接近3.7%水準。上個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就維護國家金融安全進行第四十次集體學習,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金融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中央在這個時間點召開金融安全相關的重要會議,給市場傳遞的信號是「防控金融風險,提升金融安全」是今年政府的工作重心,之後一行三會,特別是銀監督會在政策層面跟進,讓市場感受到了不小的壓力,從而造成了短期內市場的動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