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抗擊包蟲病:中國西部在行動

在全球每年新增的20萬包蟲病病例中,逾一半出現在中國。但自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中國在包蟲病防治上取得顯著進步。

在距離中國東部沿海城市數千公里的西部地區廣袤的草原高地上,有數百萬藏族、哈薩克族、蒙古族及其他少數民族以遊牧方式生活,他們靠犛牛、奶牛和羊產的奶和肉度過寒冬。

這些地區擁有美麗的自然風光和多種多樣的文化,但也是一種長度不到3毫米的罕見寄生蟲的流行區,它們從野生齧齒動物傳播到家畜和人(通過與犬隻接觸)身上。它們引發囊腫,這些囊腫在人體內臟中慢慢增大。患者感染包蟲病後,可能數年都沒有明顯症狀,但發病後導致的痛苦通常會持續數年,最終導致患者過早死亡。

含有包蟲蟲卵的狗糞會汙染水源,人喝了被汙染的水就會被感染。生活在中國新疆農村的32歲的Tang Zhu,很可能就是喝了家附近那條被汙染的河裏的水,染上的包蟲病。感染後有數年他自己毫無察覺,直至病竈從肝臟擴散大腦,致使他失明、患上癲癇、走路困難。

您已閱讀8%(345字),剩餘92%(388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