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本文作者之一李江發表的一篇《爲什麼中國國際關係看起來那麼水?》的文章引起了巨大的爭議。批評者認爲,專家在媒體上發表的言論並不代表其真實水準,真正追求學術的學者往往並不活躍於大眾視線。這些批評的聲音似乎誤解了作者的本意,作者的本意是,中國國際關係學科整體水準令人堪憂,而不是專指那些活躍於媒體的專家。
以「薩德」問題爲例,筆者藉助知網、維普、百度學術搜尋「薩德」相關的學術論文,對媒體上的專家觀點也做了大量的整理。令人遺憾的是,筆者難以發現有對「薩德」問題相關博弈主體——中國、南韓、美國、北韓在這個過程中如何互動的充分詳盡的分析,在每一個階段也沒有對中國政府需要採取何種有效措施應對南韓和美國下一步可能採取的行動的建議。絕大部分專家批評韓美部署「薩德」的行動,但是對南韓部署「薩德」的驅動因素分析卻簡單得令人喫驚。必須承認的是,由於筆者沒有閱讀內參的許可權,閱讀範圍僅限於公開材料。
根據鳳凰國際智庫整理的資料,南韓官方直到2016年1月才公開表示(考慮)部署「薩德」飛彈。而在此之前,南韓官方一再公開否認此計劃。從筆者掌握的有限資料來看,中國似乎對南韓政府轉變立場的原因沒有足夠重視。這令人感到困惑:如果中國對南韓國內因素沒有做足夠的研究,是基於什麼對其做出評價和預測呢?又是基於什麼爲中國提出應對方案呢?
您已閱讀9%(554字),剩餘91%(528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