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財富管理

中國真的可以藏匯於民嗎?

謝亞軒:中國居民部門增加對外投資應「量入爲出」,但這個「量」並非通過事先計劃來確定,而更應該遵從靈活的利率和匯率的指揮棒的指揮。

2016年12月31日,外匯局發佈《國家外匯管理局有關負責人就改進個人外匯資訊申報管理有關問題答記者問》。表面上看,該文主要針對的是個人結售匯特別是購匯的問題,就像有人調侃說是針對「大媽買外匯」。但其背後,更深層次的是如何看待近年來居民部門不斷增加持有對外資產,國際資本持續外流(Capital Outflow)的問題。中國居民部門的對外資產是不是足夠多?居民部門會以怎樣的速度增加持有對外資產?中國的國際資本外流是不是一定要以人民幣匯率的大幅貶值和外匯儲備的顯著消耗爲前提?如果不是,該如何既穩匯率,守儲備又能逐步滿足居民部門對外資產配置的需求?

居民部門增加對外投資是大勢所趨

在統計上,個人購匯目前計入結售匯經常項目的服務貿易項下。2015年下半年該項目月均逆差規模231億美元,較之2015上半年匯改前月均180億美元的規模增大28%;2016年前11個月月均逆差249億美元,較之匯改前的規模增大31%。該項目逆差規模在匯改後顯著擴大的事實已不能簡單用出境遊人數和開支增加等基本面因素來解釋,一部分個人購匯後長期存入外匯賬戶或到境外購買儲蓄型的壽險(而非消費性的比如一些重疾險),這本質上屬於資本和金融賬戶交易,是居民部門增加對外投資,增持對外資產的典型交易類別。而且,中國居民部門對外投資這個大趨勢似乎纔剛剛開始。

您已閱讀10%(561字),剩餘90%(487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