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

短線觀點:解析人民幣匯率干預疑雲

劇烈匯率波動堪比懸疑片,在人們談論是中國央行的干預導致人民幣匯率出現創紀錄漲幅時,要先回答個問題:怎樣纔算干預?

每一次劇烈的匯率波動都會很快演變成一部懸疑片,儘管在一個日交易額5兆美元的市場上很難確定誰是真凶。演算法程式、還有按錯鍵的交易員經常被當作罪魁禍首。但目前上演的這部劇有個官方的「嫌疑人」:人們在談論上週中國央行是否出手干預,導致人民幣匯率出現創紀錄漲幅。然而,在說到中國央行時,更應該問的是,怎樣纔算干預?

老式的做法是在短短几分鐘內,耗費數十億資金來扭轉市場走向——最典型的也許是日本央行(BoJ)在上世紀90年代和本世紀頭十年期間的做法。可以稱之爲克努特王(King Canute)策略。1992年英國央行(BoE)也採取了這種路數。過去10年來,干預手法已變得更微妙,各央行通過交易來削弱不利走勢,而不是完全阻止市場大勢。亞洲央行精於此道,尤其是印尼、南韓和馬來西亞的央行。過去兩個月,這些國家的央行都進入了市場。

然而,中國更加不可預測。自2014年7月以來,中國外匯儲備減少近1兆美元,暗示著中國進行了大規模干預,但干預規模有多大、是在岸干預還是離岸干預,都是未知數。中國央行官員很少就什麼事情發表評論,更從不證實是否進行了干預,無論看上去有多像。交易員只得猜測,他們看到的資金流動究竟是中國央行在動用自己的美元儲備、中資銀行自己在進行交易,還是中國央行要求這些銀行進行交易以製造轟動效應——這可以影響市場情緒,但從技術上來說並非干預。

您已閱讀72%(572字),剩餘28%(22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