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文革:世界文明史獨特的政治現象

許成鋼:討論文革的性質,不可迴避的問題是文化革命會不會重演,或者更寬泛一點的問題是:類似於文革的這樣的悲劇會不會重演。

文化革命是世界文明史中獨一無二又影響深遠的政治運動,對中國有極其深刻的影響。但是,無論是從學術界看,還是從民衆廣泛的認識看,人們對文化革命的認識仍然非常不足,甚至膚淺。中國的改革開放起始於文革的終點,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形成的制度是在文革形成的制度的基礎上演變而來。因此,一點不誇張地說,認識文革是認識改革開放,認識中國未來的重要基礎。

文化革命作爲世界文明史中獨一無二的政治運動的第一個特點是,這是由國家領袖發動、由全國羣衆參與,全面破壞領袖自己領導建立的黨政制度的全國性的羣衆運動。世界歷史上可能與其最有相似之處的,是希特勒剛上臺後發動的羣衆運動。在納粹德國的這個羣衆運動中,其核心成員是所謂的衝鋒隊,這個由充滿激情的年輕人構成的組織是納粹黨的前鋒組織。中國文化革命時期所謂的紅衛兵,在很大程度上像是他們的影子。有意或無意、知道或不知道,紅衛兵們使用的暴力手段、使用暴力的理由、對領袖的崇拜,以至於他們的各種裝束比如袖標等等,都和納粹衝鋒隊有很多相似之處。

但這種相似只是部分相似。如果我們被兩者形式上的相似所矇蔽,我們就會誤解這場長達十年的政治運動的本質。文化革命和納粹初始時的運動,儘管都可以被稱作是針對自我制度的革命,但二者有著根本的區別。準確地說,兩場運動的目的不同。首先,希特勒是在威瑪共和國的民主憲政的制度下,通過使用許多政治上的手段上臺,但受到憲政制度的制約。納粹發起羣衆運動的目的之一是破壞當時存在的民主憲政制度,代之以極權主義制度(極權主義制度是政治學術語,統指一黨永久性、制度性地在所有領域全面控制全國、全社會的制度)。而在文化大革命時期,運動的目的則是破壞當時存在的、由中國共產黨自己建立並領導的一個極權主義制度,代之以一個不同的極權制度。因此,兩個運動的內在實質不同。

您已閱讀15%(744字),剩餘85%(409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