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11月,位於淮河上游的河南息縣的農民發現,突然有許多陌生人來到這個距離鐵道三百里的偏僻農村地區。這些人衣服上多有補丁,但是都帶有書卷之氣。農民們不知道,這些人是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簡稱「學部」,中國社會科學院前身)的專家學者,其中包括數百位頂級學者。更讓他們想不到的是,這些人搭房建屋,從此住下來了。三年後,這些人又突然離開,只留下一片土坯房。
這三年,就是「學部」的兩千多名知識分子們在「五七」幹校生活的三年,也是最高領袖倡導「五七」幹校模式、建設「地上天國」的三年。楊絳先生的傳世名著《幹校六記》描寫的就是這段時期的生活,最近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徐方女士的《幹校札記》,記錄的也是學部「五七」幹校的歷史。
我將《幹校六記》與《幹校雜記》對讀,體味到一代知識分子的辛酸與苦難,更理解了建立「地上天國」的舉動是多麼狂妄和荒謬。
您已閱讀7%(369字),剩餘93%(497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