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

臺灣對複製矽谷的反思

許毓仁:從以色列的參訪經驗來看,臺灣若想發展新創產業,不應該建造更多空間,而應該思考整體產業策略。

1980年代個人電腦興起,隨著資通訊(ICT)產業起飛,矽谷(臺灣譯作矽谷)變成了點石成金的應許之地,北加州從史丹佛大學到聖荷西(San Jose)一帶綿延20公里的區塊成爲全球資訊產業的重鎮。太平洋的這一端,臺灣也在同一時間搭上了這股熱潮,通過產、官、學、研四根重要柱子互動運作技術轉移,對接矽谷,在科學園區內創造了許多經濟奇蹟,例如全球半導體業龍頭台積電(TSMC)的誕生。那是一個全球科技大廠都要到臺灣設分公司的年代。

然而,曾幾何時,臺灣的產業發展在全球化過程中出現了停滯。產業發展目標從1990年代喊出打造亞洲營運中心、到2000年的綠色矽島、再到2002年的兩兆雙星(指面板與DRAM產業),最後均無具體成效,喊的震天嘎響的兩兆雙星,似乎也成了兩道流星劃過天際。到今天,臺灣新政府推出「亞洲矽谷」政策,從名字來看似乎想重振過去與矽谷對接的時光,但在倉促推出後卻立刻被臺灣新創圈(startup community)大力抵制。

爲什麼擁有多數⺠意的政府推出的產業政策會受到強烈的反抗?答案很簡單:因爲官方還在用過去的思維來面對明日的挑戰。

您已閱讀15%(472字),剩餘85%(260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