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尚街

維也納個展專訪艾未未

張璐詩:艾未未近十年舉辦的一百多場個展,大多在國外。這次維也納「轉型易位」個展,他少有地現身開幕式。

一萬個製造於宋朝到清朝期間的茶壺噴嘴碎片,在維也納美景宮附近的23er Haus藝術空間鋪了一地。明亮的屋子內架起了14米高的晚明時期榫卯結構的祠堂,艾未未個展的記者會在木頭立柱與橫樑之下進行。這場名爲「轉型易位」的展覽,其中一個焦點是一幢重組初建於明朝的「汪家祠」,去年曾作爲艾未未在中國國內的首次個展在北京展出。這是「汪家祠」首次在國外展出。

另一個也許更引人注意的裝置位於該藝術空間步行10分鐘之外:1005件顏色鮮豔的救生衣漂浮在旅遊勝地美景宮前的巴洛克風格水池裏,每5件救生衣組成一個圈。如果從高處看下去,這201個圈成如同綻放的睡蓮的救生衣,其實組成了一個巨大的「F」字母。這是艾未未在希臘萊斯沃斯島度假時,目睹歐洲的難民難題即時萌生的藝術計劃「F睡蓮」:「救生衣」象徵的是無數受偷渡蛇頭誘騙橫渡地中海但無聲溺斃的敘利亞難民。至於救生衣襬成「F」的寓意,艾未未請觀衆自由想像。

早在今年初,艾未未就曾展示模仿去年底被衝上海灘的3歲敘利亞男孩遺體的行爲藝術,照片刊登在印度一本雜誌上,此舉普遍被歐洲媒體認爲「過火」。2月,艾未未曾在柏林憲兵廣場用幾千件救生衣裹上音樂廳門前的立柱,爲遇難的難民搭建起臨時紀念碑。據說那批材料簡陋的救生衣是成功登陸希臘的難民們遺棄的,萊斯沃斯島市長當時宣佈送給艾未未作爲創作素材。不過這次在維也納水池中的每一件救生衣上,都能清楚看到一個贊助商的名字。在豔陽下路過美景宮的各國遊客,不少人都舉著自拍杆以水池和救生衣爲背景拍照,似乎並不大瞭解藝術裝置的含義。也有在場的藝術評論人表示「受夠了艾未未以自我爲中心的做派。」

您已閱讀40%(675字),剩餘60%(103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