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藝述東西

中國文玩珠串市場遇「七年之癢」?

FT中文網專欄作家馬繼東:09年,大批白領、工程師等新玩家湧入文玩珠串市場,行情爆發;這股熱潮去年開始大幅降溫,曾經的當紅珠串乏人問津。

日本諮詢師山下英子的《斷捨離》一書曾風靡亞洲,她提倡不買不需要的東西,及時扔掉家裏沒用的舊物,由此擺脫對於物質的迷戀,這樣做不僅能清理生活環境,更能讓心靈放鬆。

在北京一家大型基金公司任職的亞倩,當她把自己精心收藏的許多條手串送給身邊的同事朋友之後,這位25歲的都市女白領也獲得了某種身心的愉悅和放鬆。只不過,她沒有讀過《斷捨離》,捨棄的原因則多少有些五味雜陳。

今年春節期間,亞倩到潘家園附近的一家古玩城「淘貨」,對珠串情有獨鍾的她,在過去幾年的週末和節假日,沒少往文玩市場跑。這次她看上了一串108顆的鳳眼菩提佛珠串,「3000元,誠心要的話還可以再談。」老闆的報價讓亞倩大喫一驚,要知道,兩年前她花近萬元買過一串類似的鳳眼菩提!雖說平日裏淘文玩手串是當作飾品收藏,不爲投資升值,但價格降了這麼多還是讓她一時難以接受。亞倩鬱悶地回家,將之前買過的珠串一字排開:小葉紫檀、黃花梨、各種瑪瑙、各類菩提手串,還有兩條只流行了一年便偃旗息鼓的崖柏,看著這些昔日裏盤玩帶給她無限樂趣的手串,再想到貶值的現實,她感到一陣透心涼。沒有了往日的熱情,亞倩決定「眼不見爲淨」,只留下其中幾條珍藏,剩餘的全部贈出。

您已閱讀19%(497字),剩餘81%(212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藝述東西

馬繼東,《藝術商業》雜誌及藝商傳媒公司創辦人,中央財經大學國家文化創新研究中心特聘專家,爲多家藝術網站、拍賣行、電視欄目及電商平臺提供顧問諮詢服務。曾任文化部《藝術市場》雜誌社副社長。《藝述東西》將以通俗視角解讀瞬息萬變的藝術品行業,發掘東西方世界藝術大事件背後的商業力量,推薦影響現代人生活方式的趣味收藏。本專欄兩週一篇,週二出版。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