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

白鹿之後待大雅 斯人文苑足千秋

王鵬程:《白鹿原》展示出一種蒼勁而富有韌性的生命力和開敞豁達的人生境界。陳忠實將自己的生活體驗熔鍊爲飽經滄桑的睿智和詩性,成就了他期望的「死後可以給自己做墊棺枕頭的」厚重。

2016年4月29日的西安,旭日初昇,終南歷歷。7點45分左右,73歲的著名作家陳忠實因癌症在西京醫院去世。這位堅強、睿智而又和善的老人帶走了中國文學的一個時代。

1993年,陳忠實的《白鹿原》讓中國文壇颳起了強勁的「西北風」,也讓飽受衝擊的長篇小說文學體裁恢復了一些自信和尊嚴。評論家雷達曾這樣描述這部小說帶給他的衝擊力——「我從未像讀《白鹿原》這樣強烈的體驗到,靜與動,穩與亂、空間與時間這些截然對立的因素被渾然地扭結在一起所形成的巨大而奇異的魅力。」《白鹿原》發表23年以來的持續暢銷與不斷升溫的閱讀熱和研究熱,已經充分證明了它的生命力。在當代文壇,鮮有作品能夠引發如此巨大的關注,並在普通讀者和專業閱讀之間取得如此一致的認同。

《白鹿原》重新敘述了近代中國的政治歷史,辛亥革命、國共合作、抗日戰爭、紅軍肅反、解放戰爭等等二十世紀前半期的重大歷史事件,在小說中或直接或間接均有涉及。其中包孕的文化反思、政治思考和思想質詢超越了之前的所有的長篇小說敘事,表現歷史轉型時期民族深處的精神躁動和文化蛻變,體現出深刻的歷史洞察力、透視力和表現力,將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中國長篇小說推至一個全新的藝術境地。一方面,它完全擺脫了建國以來宏大的革命歷史敘事,創造性地將「革命歷史小說」、「新歷史小說」、拉美魔幻現實主義融匯一體,通過地方經驗的全新書寫,在廣闊的敘事空間,建構起蘊涵豐富的民族寓言。

您已閱讀24%(591字),剩餘76%(182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