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學

《白鹿原》的非文學問題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老愚:重讀《白鹿原》,我感覺作者敘事邏輯混亂,用詞造句幼稚,不能準確表述一個完整的意思。行文欠缺中國文化意蘊,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批評一部獲得廣泛聲譽的作品,一定會有道德危機。但發現了缺陷而不言,就達成了與自命不凡的「權威」文學界的合謀,無異於在傷害未知的讀者。

陳忠實曾經說自己要寫一本死後能做枕頭的書,他做到了,《白鹿原》的厚度足以墊在脖子下面,但質地粗糙,未必舒服。

《白鹿原》的寫作是1980年代中後期的事情。在寫了《藍袍先生》之後,陳忠實萌發了對鄉土中國的興趣,這也是他多年來追隨陝西本土作家柳青(《創業史》作者),關注農民命運的一個必然結果。

您已閱讀6%(210字),剩餘94%(345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剃刀邊緣

老愚,男,陝西扶風人,畢業於復旦大學中文系,社會觀察家,出版人,散文作家。著有《在和風中假寐》《暮色四合》等。因《「紅二代」的意志》《「紅色重慶」的價值》《重慶紅色頻道發出的信號》 等系列文章,而獲得2011年度亞洲出版人協會評論大獎。公號名爲「老愚的自留地」。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