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臺灣

臺灣人與大陸人如何心連心?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老愚: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認爲,是正視兩岸制度差異的時候了,從經貿交流演進到文化交流階段,不解決普世價值的認同問題,就無法做到心連心。

【編者按】這是老愚的系列文章「寶島行」的第二篇。第一篇爲《臺灣:被植入的那些風景》

在臺灣旅行,吵鬧的電視,喧譁的報紙,與安靜、整潔、有序的生活形成強烈反差:若只看媒體,你會以爲這是一個地獄;若只徜徉於田間街頭,你會以爲這是天堂。

因爲缺少超越黨派紛爭的獨立媒體,臺灣媒體釀造的輿論氛圍,是一個充斥怒氣、怨氣、戾氣的氣場,綠營,藍營,泛藍泛綠,凡事大都以一黨立場來裁決,給予受衆的便是惡鬥的印象。喋喋不休的話語洪流,少見大胸懷,多爲小體會、小感覺、小聰明——媒體人話語滔滔,以炫才逞強爲能事。衆聲喧譁,作爲受衆不免覺得無所適從,自然影響了對情勢的判斷。

您已閱讀10%(275字),剩餘90%(239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剃刀邊緣

老愚,男,陝西扶風人,畢業於復旦大學中文系,社會觀察家,出版人,散文作家。著有《在和風中假寐》《暮色四合》等。因《「紅二代」的意志》《「紅色重慶」的價值》《重慶紅色頻道發出的信號》 等系列文章,而獲得2011年度亞洲出版人協會評論大獎。公號名爲「老愚的自留地」。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